新闻中心
2024年董责险热度被点燃
来源:火狐直播ios版下载发布时间:2024-06-10 10:07:20

  2024年以来,已有超270家公司发布了拟购买或续保董责险的相关公告,而2023年同期发布相关公告的上市公司数量仅为74家。

  从康美药业到上海大智慧,再到泽达易盛,在长期资金市场上,因财务造假所给中小投资者造成的利益受损案件屡见不鲜,也成为当下企业亟待解决的痛点,而无一例外,这些事件发生的核心,多因公司“董监高”而起。

  近年来,由于监管政策的不断收紧以及投资者法律意识的日益提高,公司高层管理人员面临被起诉的风险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

  就在去年年末,全国首例涉科创板上市公司特别代表人诉讼,也是中国证券集体诉讼和解第一案,终于迎来最终章。公开信息数据显示,2023年12月26日,投资者服务中心代表7195名投资者向董监高追偿的案件得到顺利调解,泽达易盛投资者获2.8亿余元全额赔偿。

  超2.8亿元的赔款,并非小数目。不仅对上市公司产生特别大的影响,也对董监高起到了一定的震慑作用。

  在面对复杂的发展环境与更多不确定的因素下,不少企业因董监高陷入了财务造假、丑闻缠身、操作失误等处境,也倒逼着其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该如何更好地预防此类风险的发生。

  于是,慢慢的变多的企业转向于保险“求助”,董责险也顺势迎来了春天,从“小众舞台”走向“大众舞台”,广受追捧地开始步入到众多A股上市公司管理层的视野。

  回顾一系列事件的原委,其实是因董监高等相关方因素,因欺诈发行、财务造假、信息公开披露违法违规等行为,被监管处罚而使得一些投资者投资受损。

  具体来看,科创板上市公司泽达易盛因在公告的证券发行文件中隐瞒重要违法事实、编造重大虚假内容,属于欺诈发行、财务造假,并在2020年年度报告、2021年年度报告中虚假记载、重大遗漏的违背法律规定的行为,严重破坏了证券市场秩序,损害了投资者合法利益。最终,泽达易盛被实施重大违法强制退市。

  事件爆发后,泽达易盛的数千名投资者陆续以上述行为造成其投资损失为由,对该公司及相关责任人提起证券虚假陈述责任纠纷诉讼。经法院调解判决,7195名投资者成功获超2.8亿元全额赔偿。

  就在去年几乎同一时间,2023年4月,紫晶存储因存在欺诈发行行为、信息公开披露违法违反相关规定的行为,被证监会处以3668.52万元罚款,一并被处罚的还包括时任公司实控人之一、董事长郑穆和董事罗铁威,两者分别被采取终身和10年市场禁入措施。与此同时,总经理钟国裕、首席财务官李燕霞等多名高管也被给予了相关警告和处罚,其中钟国裕、李燕霞分别采取5年市场禁入措施。

  该案件中,相关机构依法自愿向16986名投资者先行赔付10.86亿元,紫晶存储也因重大违法被勒令强制退市。

  业内分析的人说,泽达易盛和紫晶存储两者因重大违法违规事项被重罚,可以称之为中国证券监管史上“里程碑”案件,同时也均位列证监会投资者保护十大典型案例,这对敢于以身试法的上市公司形成较为强大执法扼制力,同时对于压实相关主体责任也具备极其重大的示范意义。

  客观而言,虽然近年来上市公司因损害投资者利益而被提起诉讼承担民事赔偿相应的责任的案件大幅增多,但上市公司在履行赔偿责任后向董监高追偿的案件尚不多见。

  而自去年以来频频发生的上市企业违法案例,随着投资者获得胜诉告终,不仅对企业和董监高起到一定的震慑作用,而且还在某些特定的程度上激发了企业对董责险这一险种的迫切需求。

  在明亚保险重客部潘耀斌看来,企业投保董责险的好处有很多:其一、提升公司偿付能力,当公司需要承担民事赔偿相应的责任时,可以将部分责任转嫁给保险公司,减少公司自身财务损失;其二、提高管理层积极性,鼓励公司大胆经营,管理层可以大胆决策,促进公司发展;其三、提升公司治理水平,引入保险公司外部监督机制,为企业的经营管理提出客观建议。其四、吸引优秀管理人才,为公司的董监高创造良好的履职环境,吸引更优秀的人才加入,促进公司良性发展。

  什么是董责险?顾名思义,是为保障董事、监事及高级管理人员在履行职务时因疏忽或过失等不当行为遭受赔偿请求所致损失的保险。其本质上是分散风险、对抗风险的一种手段,它既无法消除风险,也不能够确保带来收益,需要各公司在实践中根据各自的制度设置自主选择。

  近年来,随着多起财务造假事件接连曝光,一款相对“冷门”的保险产品逐渐进入大众视野。尤其是在2020年康美药业因财务造假被判赔偿投资者24.6亿元的案件之后,这款旨在降低因董监高不当行为带来的财务风险的保险产品,就已经引起了慢慢的变多上市公司的关注和重视。

  数据显示,在2020-2022年这三年期间董责险的投保率实现迅速增加,在上交所、深交所等公开平台披露购买董责险计划的上市公司数量分别为119家、248家、337家,同比增幅分别是205%、108%、36%。

  不过,在受到市场对证券诉讼风险上升的反应逐步消化,需求减弱或放缓的因素影响下,董责险投保量在经历三年连续激增后,却在2023年首次出现了回落。据《中国上市公司董责险市场报告(2024)》所披露的数据,去年共有304家A股上市公司发布购买董责险投保公告,投保量较2022年下滑9.79%。

  但值得一提的是,进入到2024年,董责险热度再一次被点燃。据《每日财报》不完全统计,2024年以来,已有超270家公司发布了拟购买或续保董责险的相关公告,而2023年同期发布相关公告的上市公司数量仅为74家。

  从去年投保信息来看,在行业分布上,制造业公司购买董责险数量遥遥领先,占比超六成。而在地域分布上,经济发达的珠三角与长三角地区是购买董责险的主力担当,广东、浙江、江苏、北京、上海位居前五。

  此外,在投保企业性质上,2023年购买董责险的上市公司中,民企占据了大头,占比近75%;中外合资(含港澳台与境内合资)占比10.5%;外商投资(包括港澳台投资)占比10%;国企占比仅为4.6%。分析背后的原因,与民企中董监高的职业素养有很大关系。

  我们知道,不像国企所处市场稳定、人事固化,民企市场化自由度非常高,这就决定了其董监高大部分为聘用制职业经理人,个人面临的法律责任风险会显著上升,企业自然就会对董责险的需求更强。也就是说,董责险的需求与诉讼风险存在正向关系。

  当然,除投保董责险的意愿在增强外,企业对于董责险的保单金额选择上仍待提高。据悉,目前A股上市公司对董责险保单限额的选择,大多数都集中在5000万元至1亿元。

  业内人士指出,上市企业在投保董责险时选择保单金额出奇一致,也说明了董责险投保实践的发展受到投保公司与承保主体对法律风险认知水平差异的影响,风险教育工作需逐步加强。而结合当下日益上升的投资者索赔风险背景,A股上市公司应结合自己真实的情况来考虑购买更高保额的产品。

  虽然是一款“小而美”保险产品,但在企业出现重大巨额诉讼纠纷之时,董责险发挥的作用不容小觑。

  将时间周期拉长,还是以康美药业赔偿投资者24.6亿元巨额赔款事件为例,受此影响,该公司原董事长获刑,公司董事、监事、高管、会计师全部被连带追责,被判承担连带赔偿相应的责任3.69亿元,公司也陷入了破产重组境地。我们大家可以猜想,如果有了董责险的参与,康美药业一部分赔偿可以由保险“兜底”,结局会不会不像当初那般惨烈。

  诚然,经历过这次事件后,关于董责险投保到底能不能赔,以及到底能赔付多少金额的这一问题,始终是各大企业关注的焦点。

  在2023年四季度偿付能力报告中,有两家保险公司公布了董责险赔付有关数据,涉及的董责险赔付金额近亿元,合计赔付约9097万元。其中,美亚财险披露了4项原因为“董监高责任险”的重大赔付事项,赔付金额分别为3237万元、2040万元、2025万元、1065万元,合计赔付8367万元;苏黎世财险披露了1项赔付原因为“董监高责任险”的重大赔付事项,赔付金额为730万元。

  当然,投保了董责险也不一定意味着就能完全获得赔付,是因为董责险保障核心围绕是高管人员工作疏忽或行为不当来展开的,而那些故意为之行为或涉及到重大违法犯罪行为,肯定是拒赔的。就比如紫晶存储故意违法违规的一众高管们,就算投保了董责险也无济于事。

  明亚保险重客部潘耀斌告诉《每日财报》,董责险不是标准产品,董责险主要承保董监高个人管理过失责任,公司证券责任和不当雇佣行为责任,市场上的董责险产品核心一致,具体看不同的保险公司依据项目做出的承保责任约定。

  可见,一系列案例都在表明,当下董监高暴露的风险慢慢的变大,这也代表着董责险在费率方面也会水涨船高。多个方面数据显示,A股董责险费率自从2017年以来就呈现出不断攀升的趋势,而这与上市公司持续增长的投保率,以及面临的诉讼风险敞口一直上升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但就我国目前的董责险市场看,投保率仍与欧美发达国家有一定差距。目前,美国上市公司“董责险”投保率高达97%,中国香港上市公司这一数值也达80%左右,而我国内地上市公司相关投保率则不足20%,仍存在很大的增长空间。

  除此之外,像专业技术人员的缺乏、承保能力不够、市场费率水平缺乏大量数据作为支撑等诸多短板,也在无形之中制约着我国董责险的健康稳定发展。

  但不管怎样,越是成熟的法治经济,越多的企业就对董责险青睐有加,从而促进其成熟发展。在如今我们国家资本市场的改革、治理和转型浪潮中,董责险犹如一朵浪花,随着政策持续深化而翻转跳动成为巨浪,持续向前。

分享:
Copyright © 2020-2021 火狐直播ios版下载闽ICP备2021004711号-1 闽公网安备 35021102001203号 Privacy Policy   |   Technical Support: lnest.com